本报国际在线 六月的甘肃省临潭县,温度适宜、景色秀丽。国际在线县域经济频道深入临潭,见证这座当地人民以辛勤与智慧彩绘的小城的蝶变,带着时代深深的印记,凝聚着临潭人千百年来的追梦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临潭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全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2011年),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临潭县境内历史人文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洪小流在接受国际在线县域经济频道专访时说。
以旅游产业为抓手 助推经济发展
“临潭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重要门户。由于历史的演变和汉、回、藏等多民族的长期融合发展,塑造了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情。我们充分发挥民族宗教自身优势,积极挖掘民族宗教传统文化,为当地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服务。民族宗教文化项目纷呈,已然成为展示临潭厚重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民间工艺作品琳琅满目,其中,民间艺术的奇葩——洮州“花儿”成功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洪小流说道。
如何做好旅游文化体育的融合发展,始终是临潭县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洪小流强调,近年来,临潭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县第三产业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来积极培育,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旅游规划、强化产业政策等措施,加大了政府对文化旅游业的指导和调控,使临潭县文化旅游业逐步走向了快速发展的路子。加快实施“文化+”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大开发力度,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传承人与文化企业的合作,深度开发“洮州刺绣、洮砚雕刻、铜锅铸造”等文化产品,推动非遗项目技艺成果转化。深入挖掘洮州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结合临潭县“三点一线、一体两翼”的旅游格局,结合乡镇实际,发展适应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坚持以“节会”为平台,积极宣传临潭文化旅游形象,扩大临潭文化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冶力关杯”中国拔河公开赛暨洮州拔河节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极大地活跃了临潭旅游市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体育旅游氛围。
做实农牧业产业 家园增绿农民增收
“全县耕地面积26.6万亩,主要农作物是中药材、油菜、高原夏菜、青稞、小麦、豆类、马铃薯。全县草原面积123万亩,畜牧业以牛羊养殖、繁育和育肥为主。临潭县从壮大主导产业、引进新品种、打造休闲农业三大方面发力,着力推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2017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6721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61元。”洪小流说道。
洪小流强调,近年来,临潭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目标,狠抓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促进产业融合,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升特色产业优势,农牧业农牧村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发展思路,以典型示范引领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藏中药材、高原夏菜、杂交油菜、高产优质青稞等为主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初具规模,以牦牛藏羊繁育、育肥、饲草料等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以农牧业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狠抓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融合。全县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有2家企业获得州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认证。
四是强化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提升科技支撑水平。临潭县把良种良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和农牧业实用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农牧业科技发展的突破口,狠抓各项关键性农牧业实用增产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
五是深入推进农牧村改革,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业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指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业大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有偿租赁、承包等方式流转土地,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指导和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
六是强化标准化生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积极配合省、州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全面加强自行抽检工作,我县农畜产品省、州抽检合格率99%以上。全面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全县认定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3个,申报无公害农畜产品8个,认证绿色食品1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壮大特色产业基地;强化龙头培育扶持,促进产业融合;持续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农畜产品品牌;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抓好农牧村改革,促进农牧村经济发展;强化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提升农牧民生产水平;抓好惠农政策落实,增强农牧民产业脱贫信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我们的农牧业实现特色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发展。”洪小流坚定地说。
精准发力 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对于临潭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洪小流表示,临潭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健全组织体系,健全制度体系,健全责任体系,把依靠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治本之举,推进精准扶贫与转变发展方式深度融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培育多元富民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一是狠抓种植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新增中药材种植5000亩,面积达到14.3万亩;新增高原夏菜种植4000亩,面积达到2.4万亩;推广杂交油菜种植5万亩,优质牧草种植2万亩。建设5000吨蔬菜冷藏库1座。
二是持续扩大养殖业辐射效应。依托养殖大户、合作社建成牛羊育肥棚圈946座7.57万平方米。扩大养殖规模,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以及创建省、州、县级多个示范合作社;特色养殖业日渐壮大,为农牧村富民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以“冶力关大景区”建设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全力构建贫困地区旅游富民产业体系,累计实施各类重点旅游项目12个,完成投资2.72亿元。全县接待游客242.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1.9亿元。
四是注重新兴产业发展。建成15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00万元,新增就业人员200人以上。举办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电子商务、务工技能培训36期,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
五是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投入1156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和易地搬迁贴息资金,引导贫困户贷款发展种养业、旅游业等项目,进一步缓解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按照年度计划加快工作进度,2017年新增精准扶贫贷款正在积极发放当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和问题。
洪小流表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举全县之力,以实干的精神,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改善民族地区民生,以强劲的发展律动和崭新的城乡面貌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郑艳英 司马一)